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11月15日文章 原題:中國的集中供暖有一條“秦淮”南北分界線。
在毛澤東故鄉韶山長大的譚慧燕(音),仍記得冬天走進其家門時的感覺:冷?!拔覀兝霞业娜丝偸钦f,冬天的家里比外面還冷,回到家里就得穿上更保暖的衣服?!?/p>
從2004年開始定居北京的譚女士表示,她不愿在冬天回老家。盡管韶山的室外溫度或許高于北京,但她仍然無法忍受當地可降至10℃以下的“室溫”?!拔抑荒苊績赡昱c父母過一次年,每次只能團聚兩三天,實在忍受不了老家的室內‘寒冬’?!?/p>
1月份,韶山氣溫可降至零下5℃,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為7℃左右。近60年前劃定的一條關鍵分界線,已將中國分為冬天是否集中供暖的“兩重天”,而譚的老家就位于“不供暖”的一側。
本周六,即每年的11月15日,隨著中國部門的集中供暖工廠燒起鍋爐,并在未來4個月內將滾滾熱流送入家家戶戶,生活在該分界線以北的城市居民開始喜上眉梢。而那些生活在該分界線以南—甚至咫尺之遙的居民,將經受沒有任何暖氣的冬季。
這條漫長的供暖分界線位于北緯33度附近的秦嶺和淮河一帶,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中國在蘇聯援助下為城市居民安裝集中供熱系統。但當時的中國正面臨嚴峻能源短缺,于是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秦淮線”就成為集中供暖的界限。
這種“不公”并不容易解決,而中美領頭人本周宣布的遏制溫室氣體排放協議,或許已使該問題變得更為艱難。清華大學江憶表示,部門不太可能為南方大多城市居民提供集中供暖,否則中國每年將多燒5000萬噸煤炭。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增長,中國民眾生活水平改善,該分界線正日益被視為“時代錯誤”或“不合時宜”。有些城市甚至曾因大量市民同時使用電熱器而遭遇大面積停電事故。有學者認為應以室外溫度作為判斷當地是否提供集中供熱的決定因素。兩年前,一些中國委員還提交過將集中供熱向南擴展的建議,并相信中國相關部門已具備此能力。(作者朱莉·馬基嫩,丁雨晴譯)